区政府关于建设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情况的报告
––2011年10月24日在北京市大兴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北京市大兴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岭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人大常委会提交区政府建设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情况的报告。
2010年初,市委市政府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推动首都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南北协调发展,做出了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建设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重大决策。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下,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融合形成的机制优势和实际效果充分显现。
一、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定位和目标
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发展定位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全市要“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两带”即“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有效整合亦庄、大兴为主体的城市南部产业空间资源,拓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带动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联动发展,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和对外辐射合作的重要承载区。
(二)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力争实现8000亿元,全市占比40%左右;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力争“十二五”末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6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新形成10家以上收入超百亿的企业,培育本土上市企业15家左右;拥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北京市著名商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北京创造”品牌五年累计新增5个以上。
二、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发展情况
一年多来,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机制新、活力大、效率高”和“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一切服从服务于发展,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干事、主动有为,立足发展大局,在推动聚集区发展工作中,展现了勇于担当、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风清的良好局面,在异常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背景下,各方面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
今年以来,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大致总结为:三快一慢(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增长快,工业总产值增长慢)和三增一减(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值增,电子信息产值减)。
1、四大经济指标三快一慢
今年上半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528.5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12.2%,增速全市第一;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增速全市第一。1-8月,新区实现税收收入254.4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大兴区80亿元,同比增长41.4%;开发区174.4亿元,同比增长36.6%;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98.4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大兴区276.4亿元,同比增长15.8%;开发区完成1422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低于年初计划指标。
2、四大主导产业三增一减
1-8月,新区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共实现产值1356.2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生物医药138.2亿元,同比增长33.2%(上半年全市占比48%);装备制造335.2亿元,同比增长20.7%(上半年全市占比提高至24%);汽车制造262.1亿元,同比增长1.2倍(上半年同比增长1.5倍,远高于全市23.9%的增速,全市占比提高至16%;上半年北京奔驰完成产值约160亿元,同比增长2.2倍,约占汽车制造产值的85%,累计生产4.4万辆,同比增长1.7倍)。1-8月,电子信息实现产值620.7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出现今年以来首次收缩,收窄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龙头企业诺基亚7、8月份新产品推出以及暑期影响,生产略有好转。
以上变化呈现出几个新特点:一是四大产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1-7月,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产业对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9%、24%、40%和110%。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占比分别提高1.4、1.8、8.3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占比下降17.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稳固。二是亿元以上重点企业贡献更加显著。新区2010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220家,今年1-8月完成产值1546.8亿元,同比增长6.6%,占新区工业总量的91.1%。220家企业中,有139家企业工业总产值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截至8月底,新区新增亿元企业10家,完成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1倍。三是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产值增长趋缓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充分体现出新区企业具备较高的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二)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在聚集区建设过程中,区政府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创新促建设,以创新促发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园区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1、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提高
成立新区联合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布局、品牌、标准、政策、服务的“五个统一”原则,统筹新区的产业促进工作。探索建立了重大产业项目入区决策机制、工业项目评审准入机制、项目落地利益分配机制等一批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工作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整合以来,共引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83个,计划投资额1040亿元。今年上半年引进英特尔移动通讯(北京)公司、中铝物资供销公司、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和中航凯新(北京)船舶公司等世界五百强企业4个,500强企业总数达到71个,投资项目突破100个。
2、产业项目推进显著加快
建立“四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针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大服务扶持力度,主动协调,帮助解决从跟踪储备到签约入区、开工建设、投产见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一是促投产项目。年初确定促投产项目25个,截至目前,和利时系统工程项目、中科晶电蓝宝石衬底项目、华仪乐业节能服务等19个项目已投产,完成计划的76%,涉及总投资额约390亿元人民币。未投产的6个项目在积极推进中。
二是促开工项目。2011年计划重点促开工项目40个,其中包括康宁、奔驰发动机、新立基玻璃、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投资额较大项目。目前重点促开工项目已开工23个,完成计划的57.5%,投资总额193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52万平米。包括数字电视产业园项目7个,汽车类项目3个,及其他工业项目13个。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9个,包括康宁、奔驰发动机、清大科华、华延芯光4个10亿元以上重量级项目。
三是促签约项目。年初计划促签约项目30个,截至目前,实现签约项目34个,涉及投资约660亿元。其中投资超过5亿元的项目11个,包括彩虹集团、美国北极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华润微电子等。
四是在谈储备项目。年初确定在谈储备项目60个,截至目前,跟踪储备项目总计150个,其中内资项目120个,外资项目30个。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55个,包括亿光电子LED封装及芯片制造项目、AMD第二全球中心及云基地联合实验室项目、华电瑞通总部基地项目等。
3、一区六园聚集效应显著增强
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园区高端产业项目聚集效应显著增强。
亦庄开发区中心区京东方8.5代线按期亮屏,康宁二期、东益拓驰等20个配套项目入驻数字电视产业园;奔驰项目加速推进,全球德国本土之外首个发动机工厂开工建设,GLK项目预计10月投产;中芯国际一期扩产和二期建设加快推进;移动硅谷、百度云计算等项目成功签约;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等知名网商陆续入驻。
生物医药产业园 1-8月份,协和药厂、康美、四环科宝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亚东制药、春立正大、四海华辰等11个产业项目摘牌,新引进同仁堂健康、大明康基、生泰尔等11个项目,总投资约65亿元。跟踪储备悦康药业、神威药业等重点项目34个,总投资约170亿元。
新媒体产业园 新华社新华网落地开园;大业传媒、蓝汛云计算两个项目顺利签约;德信手机、利亚德电子进驻;跟踪储备中视传媒、中超制版总部等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约387亿元。核心区一、二期和北区一号地土地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新能源汽车基地 新能源汽车总装车间、普莱德汽车新能源电池车间正在加紧进行设备安装;北京运通恒达科技、北京佳珂特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开工;亚太汽车底盘、协众汽车空调、航盛汽车电子、恒隆汽车转向4个项目均拟于年内开工。海纳川汽车部件、北汽光华汽车部件、长鹏汽车部件摘牌。
军民结合产业园 “北京市军民结合产业基地”获市经信委批复,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了筹备办公室。完成了国家新型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上报国家工信部)。与航天科技一院成功签约,目前与航天科技一院703所、北京航空大学等单位洽谈项目合作事宜。起步区(长子营工业区)A3-01等6个地块(466亩)取得征地批复,即将挂牌上市,334亩腾退土地已开始准备一级开发手续。
4、产业空间拓展显著加快
成立征地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负责新区的产业空间拓展、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开发区12平方公里扩区等重点工作中,创新“指挥部”工作模式,由区级领导挂帅,两区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和亦庄、瀛海等乡镇抽调专人、现场办公,形成统筹协调、衔接配合、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仅用50天时间,完成了12平方公里拆迁任务,做到了和谐无震荡拆迁。目前,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14条市政道路基本完成管线施工,“两竖一横”道路(半幅)具备通车条件,新一批8条道路已开工建设。规划落地奔驰汽车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LED产业园等6个园区,计划总投资达1100亿元。
今年,新增扩区26平方公里获得市政府批准(其中开发区16平方公里、生物医药基地8平方公里、采育新能源汽车2平方公里),占全市新增指标的42%。目前,正在加紧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等工作
5、产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成立两区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整合力量、统筹资源,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截至目前,新区共有21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35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加强科技工作统筹力度,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获批全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中国(大兴)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探索产业金融体系创新,加快培育企业上市,积极扩大直接融资,上半年新区共有4家企业成功上市。优化服务发展环境,开发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即将建成、4500套公租房将全面配租。开发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建成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区。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产业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年初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比年初预想的更为错综复杂,新区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加空前严峻的形势,突出表现为“一个缓慢、二个调整、三个上升”,即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和电子信息产业竞争格局调整,人民币汇率和利率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和主要原材料价格上升。
(二)工业总产值增速持续放缓
当前全球移动通信产业正经历新一轮重组和战略调整,诺基亚为龙头的星网工业园受到苹果、谷歌等智能手机系统的严重冲击。二季度诺基亚占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5.7%,分别低于苹果、三星3.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自年初以来,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程持续下滑趋势,1-8月同比增长8.3%,分别比2月、3月下降11.9和6.8个百分点,比7月下降0.4个百分点,降幅虽然逐渐收窄,但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压力依然较大。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趋势加剧
国家金融政策持续收紧,年内6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受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有限的贷款额度难以分配给中小企业,最近又开始执行保证金交付央行政策使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型商业银行贷款额度更加紧张,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高成本下贷不到款的问题日益突出。
(四)成本上升企业负担加重
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10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108.6%,剪刀差达到6.5%;可口可乐公司原材料中,糖价涨幅近80%,包装材料涨幅近50%,企业成本大幅增加。随着我国总体经济水平不断上升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据抽样调查,企业反映今年用工成本涨幅在20%左右。
四、下一步主要工作思路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两区深度融合的关键之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下,推动两区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形成统一高效、运转协调、更加成型的融合发展机制,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着眼掌握核心技术,从以引进外资、接受产业转移等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自主技术发展先进产品、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四三三”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和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六大产业,做实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对首都实体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大力推动高端项目建设
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完善产业链孵化模式,推动高端产业向园区聚集发展。全力推进奔驰产业园、京东方8.5代线、中芯国际、云基地、中航汽车、新华网、天坛生物、民海疫苗等一批龙头项目建设。促进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今年力争京东方8.5代线、天宇朗通等25个亿元以上项目投产见效,同仁堂药业、晶门科技等4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
(三)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尽快启动新一轮26平方公里扩区工作,加快亦庄、旧宫、瀛海和南海子综合服务配套区建设。以旧宫和西红门为试点,积极探索工业大院改造升级模式,争取成为国土部农村集体用地改革试点,在深化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大力调整集体土地上的产业结构,发展高层次产业(目前已形成工作方案并上报市政府)。通过“腾笼换鸟”腾退低端产业和低效用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2013年确保12平方公里、瀛海镇和采育镇工业区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按需完成,为项目落地做好准备工作。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用足用好中关村“1+6”先行先试政策和人才特区政策,使之成为新区的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依托中关村创新平台资源,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八大工程。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突破云计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更多创新应用成果。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和政策,按照“近期扶持一批、中期培育一批、远期规划一批”思路,积极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
(五)做好资源能源集约利用
坚持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建立高端、高效、高辐射、低用地、低消耗的“三高两低”项目准入机制。加快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建设,保持工业地均产值12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的全国领先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两年内形成20兆瓦以上规模;在深化建设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创建国家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
(六)加大政府服务企业力度
一是主动服务。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建立重点企业(项目)联系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责任,采取“点对点”解决个性问题、“点对面”解决共性问题的方式,及时协调解决重点企业(项目)生产、建设中需政府协调解决的相关问题。
二是多策并举。研究、完善新形势下的鼓励引导政策,对增长快、贡献大的企业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服务,研究、制定企业上市鼓励政策。加快产业金融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基金、保险、担保和信贷体系建设,为企业融资创造优势环境。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今后一段时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下,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扎实推进两区深度融合,统一思想、紧抓机遇、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全力建设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实现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